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

金剛經淺釋 (下) - 德生禪師

究竟無我分第十七
發問: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善男子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佛告須菩提:「善男子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當生如是心,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.」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.所以者何?須菩提!實無有法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.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於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」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須菩提!實無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」須菩提!若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,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,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.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.若有人言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!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,皆是佛法.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.須菩提!譬如人身長大.」須菩提言:「世尊!如來說人身長大,即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.」「須菩提!菩薩亦如是,若作是言,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即不名菩薩.何以故?須菩提!實無有法名為菩薩,是故佛說一切法,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.須菩提!若菩薩作是言:我當莊嚴佛土,是不名菩薩,何以故?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.須菩提!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回答:一切色相盡在人的意識之中,人常想自己已經盡全力,但衡括而看那盡力卻只是萬分不及一,人之所見人之所識永遠永遠是用自己的意識去論斷他們所見的一切,人不能逃離自己的瓶頸,人不能逃離自己的障礙,人一直活在束縛之中,人不能面對現實,人更不敢超越現實,人一被現實牽著鼻子走,人不敢勇敢的走的像自己,人永遠需要庇護所,所以佛法永遠很難深入人的心態。


一體同觀分第十八發問:「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肉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肉眼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天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天眼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慧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慧眼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法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法眼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佛眼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佛眼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
「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,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寧為多不?」
「甚多,世尊!」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,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.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.
回答:佛陀乃寂靜輕安之修為者,祂已無念,他已無貪執之心,貪執之妄,是故謂的肉眼天眼佛眼對祂而言,不是難事,因佛陀之心如明鏡可以照見眾生的迷執,眾生不同的心性,是故佛知國土中眾生之苦難;所以佛欲眾生放下執著之心,勇敢的活在當下,一切的一切擾,盡情放下,故言莫要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心,因一切終會成為過去,未來亦會成為過去。


法界通化分第十九發問: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,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.」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.」
回答:人不求多,故多,財富多寡乃知足與心念之區分,你嫌人少,對方卻己樂是少或多,多寡悲人之念,常用己念加諸於對方,常有偏頗之虞,多與少但也不問只要有喜悅之心即可


離色離相分第二十發問:「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.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.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
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.」
回答: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,一個癩痢頭,只要癩痢頭到那裡,他就被嫌棄到那裡,癩痢頭是外相,但他的心性是否良好豈可因癩痢頭的表徵而被嫌棄於外呢?


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
發問: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;我當有所說法;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.
「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.」
爾時慧命須菩提,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
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.何以故?須菩提!眾生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.」
回答:有便是無,無便是有,有無之中涉及染與無染,佛陀以無為法融入有為法之中。佛希冀眾生解其心意莫執於有為之中,故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;另眾生根器因累世修為之故,故對智慧悟入深淺不同。


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
發問: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!」
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」
回答:得至至法該得即得,一切眾生之相絕非世間法可比凝,得至法便有謙沖之心,故得之亦言無如有錢人怕搶,故已無錢也。


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
發問:復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.
回答:取捨分別之心乃修道之大障,萬法只要是善法就得知行其中詐偽之法一概不取,貢高心,我慢心更是一文不值,取不得,法無高低之分,適用而已,常聽比較之法,吾輩認為,當棄之。


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發問: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,所不能及.
回答:是與非世智慧的判別,而智慧是永恆的生命,人生若能以智慧傳以他人永勝於你施予一飯一食,祇因肉體有限,智慧無窮,是故福智無比。


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發問:須菩提!於意云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度眾生.須菩提!莫作是念,何以故?實無有眾生,如來度者;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.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,以為有我.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.
回答:有自知知名者必是謙沖為懷之人,是故佛說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,是不是凡夫,是不是聖人是自己認定,或者他人認定,綜觀那祇不過是個名詞、眾生愚昧,無法了脫四相,故沉侵於名相之中,悲也。更何況人之悟性,是因緣所生,智者僅是啟發而已,豈能居功,故佛言化無所化。


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發問: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?」
須菩提言:「如是,如是,以三十二相觀如來.」
佛言:「須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,即是如來.」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.」
爾時,世尊而說偈言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.」
回答:佛是無身形之相,一切世間是皆世人之心度佛之心,度佛之相,故不準也;人常以己心揣佛,若佛如此恐已非佛;


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發問:「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: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須菩提!莫作是念:如來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.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: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;莫作是念!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.
回答:若以有所得之心求慾之事,那道業道心必離你而遠,該言即言,該說即說,不要強調自己在說,不要輕蔑自己不說,一切的一切都得告訴自己世間相但問你當下忘了沒。


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
發問:須菩提!若菩薩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;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;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.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.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薩不受福德?」,「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.」
回答:當你受之無愧之時,你所得到的便是你心中的喜悅,但當你付出之後而有所求之際,那你的心已經有了期望,期不是不好,而是該或不該,值得或不值得。


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發問:須菩提!若有人言: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;是人不解我所說義.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.
回答:如果已無身相,若以身相尋佛,那佛之義詞必然可棄之,如來隱然無身形身相,若以威儀身相探視之一切,那恐已犯下謗佛之罪;


一合理相分第三十
發問:須菩提!若善男子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,碎為微塵,於意云何?是微塵眾,寧為多不?」
須菩提言:「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塵眾實有者,佛即不說是微塵眾;所以者何?佛說微塵眾,即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.世尊!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.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即是一合相;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.」
「須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說;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!
回答:每個人所想的不能說是錯的,每個人所做不能說是錯的,對錯是因人而異,人有情六慾,用自己的取捨,用自己的價值觀,難道錯了嗎?但有一種道論是存在的,每個人均可選擇己身之所欲。


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
發問: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.須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」
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;何以故?世尊 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.」
須菩提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.
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.
回答:四相已統合諸相,人不棄四相也難棄諸相,相由一生二、由二生三、由三生四、懂了吧!一切相皆因自心而起,莫要自怨,莫要自哀,那是心的念頭;人不能逃離旁邊人的想法與束縛由來已久,吾且認為欲成就大事者對那真假不分的俗輩,何足在意。


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
發問: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;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.云何為人演說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.何以故?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;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.」
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,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.
回答:人用了生命供養了真佛,那也無法讓自己成佛,佛在心上,莫要遠求,生命的泉源,生命的智慧操之在己,任憑誰都無法瞬間於你,做什麼事只要是合理的,就努力做去,其餘的就不去想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